想退出当代生活,其实你只需要等待一阵风
🌬
风已经找好了,飞一下吗
从6月12日,北京今日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以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主题的动画艺术展。近300张复制画稿和原片将于共2100平米的三层展厅内展出,展览于10月结束,在这段时间,观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宫崎骏动画背后的故事。
©️ 起风了 風立ちぬ (2013)
©️毛毛虫菠萝 毛虫のボロ (2018)
宫崎骏动画之所以动人,与他对待创作近乎偏执的热诚分不开关系。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在他作品中的那些无处不在、仿佛带着鲜艳色彩的风。
因为有风,动画中不管是蓝天、水流,还是花朵,都有了另一种奇妙的生机。由此,我们也找到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看看在现实中,他们是如何捕捉风的“颜色”的。
01 风中的花朵
Maya Beano
以宫崎骏的动画为灵感,2019年,摄影师Maya Beano创作了系列作品“宫崎骏,你在这儿吗?(Hayao Miyazaki, Are You There?)”
在这个系列里,Maya 通过镜头捕捉到了那些或粉或黄的花朵,在绿色的草丛中被山风吹拂摇晃的朦胧景象。通过这些照片,观者仿佛真的一下子就被摄影师带到了宫崎骏的梦幻世界中。
©️ Maya Beano
除了花朵,Maya的照片中还多次出现了面貌模糊的人物身影。这种将风景与人像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摄影师最喜欢使用的表达方式。因为“情绪的共鸣”是她在创作中非常重视的元素,她希望这些模糊的人像,成为图片中等待观众自行代入的空白,而那些或忧郁、或俏皮、或空灵的场景,则是她为人们预设好了的情感世界。
©️ Maya Beano
尽管已经数字摄影时代,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绚丽的风景照,其实都是Maya用上世纪所广泛使用的35毫米胶卷相机拍出来的。自2014年一次相机的意外损坏后,Maya开始拿起母亲的一台旧胶卷相机进行拍摄。2016年,她又从去世的爷爷那里继承了一台心爱的胶片相机。
©️ Maya Beano
虽然作品充满了天真与童稚感,但Maya的本业其实是理工科学者。她在1991年出生于约旦,长大之后去了英国,在剑桥大学先后学习自然科学和药物化学。日常研究之余,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世界各地旅行,拍下沿途那些像花朵一样有着美好色彩、又像风一样带着破碎脆弱气质的风景照。
©️ Maya Beano
02 等风来
Yoshiki Hase
当置身于大自然中,被各式各样的自然色彩所包围时,日本摄影师长谷良树(Yoshiki Hase)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形容成一种“天人合一的交融感”。为了捕捉这种感觉和氛围,他创作了系列作品“DESSIN(速写)”,并于2019年在东京以同名个展的形式发表。
©️ Yoshiki Hase
在这个奇妙的摄影系列当中,Yoshiki特地制作了一些用彩色织物编成的“网”,将它们放在树上、湖边或是模特身旁,然后拍下风吹过来的瞬间。随着空气的流动,这些松散的平行线条会不停地晃动,“既显示了时间的持续变化,也暗喻着自然本身”。
©️ Yoshiki Hase
©️ Yoshiki Hase
其实,只要用PS之类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人为晃动,都可以轻松完成这些拍摄,但Yoshiki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种看起来颇为行为艺术的方式:拿网的人就像凝固了一样静静站立在风中,和摄影师一起共同等待那一刻,有时候,为了等到这个最佳瞬间,他们甚至会花费四五个小时。
相对于技术,Yoshiki希望向观众展示的,其实是一些更为“真实”的东西,”我只是想证明,世界上存在这样的时刻,某个真的发生过的时刻。“
©️ Yoshiki Hase
根据艺术家的介绍,这个项目的创意来源于17世纪山水画家们的“dessin(一种现场作画的形式)”,而理念则起源于他本人的童年,当时的他是一个内向而多思的孩子,总是无时无刻在想象着,“这个世界上其实存在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这些网的颜色自然也代表着创作者自己的心情与状态(比如鲜亮的粉色或黄色就代表着愉悦)。
©️ Yoshiki Hase
此外,这些网状物或圆或方的几何形状,也代表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人类文明产物,而Yoshiki选择将其与自然环境并置的原因,则来自他的另一个思考,“如果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那我们创造的东西也算吗?”他觉得,单纯地拍摄风景,其实无法表达自己站在拍摄地的那一刻,“被壮丽的自然、云朵和风所拥抱的”的美好体验,于是便拍摄了这些由线条组成的、能够激发想象和感受的人造之物。
©️ Yoshiki Hase
03 风找好了,飞吗
Thomas Jackson
自2011年前,定居纽约的艺术家Thomas Jackson便开始了他持续至今的项目“Emergent Behavior(自发行为)”。盘子,薄纱,塑料袋,棒棒糖……这些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物品,都被Thomas以一群一群的形式在自然环境中再现,而镜头中的它们,则全部呈现出一种既怪异又轻盈的漂浮状态。
©️ Thomas Jackson
在创作这些装置作品之前,Thomas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摄影师。他出生在费城,大学主修的是历史专业,然后在纽约度过了15年的职业编辑生涯。编辑的职业让Thomas接触到了大量摄影作品,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同样以超现实主义作品闻名的荷兰摄影师Teun Hocks,“他那看似荒诞又饱含深意的创作风格,奠定了我如今的创作基调。”
©️ Thomas Jackson
Thomas最初创作的地点在城市当中,他将这里随手可以捡到的一次性托盘、树叶、杯子等物品密集地悬挂在一起组成一个作品,几次创作后,他开发了这种“群体漂浮”的创作形式,把同一种物品组合到一起悬空放置,远远看去就像是飘在风中,创作的地点也拓宽到了旷野:”在独自一个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显得无趣又凄凉,但一旦聚到一起,它们就会成为一种具有汹涌力量的新生命,让人感觉陌生又新奇。”
©️ Thomas Jackson
艺术家同时还解释了“自发行为”这个名字的来源:他的灵感其实是自然界中那些自发组织的随机系统,比如白蚁丘、成群结队的蝗虫、鱼类和鸟类,这些聚集现象往往会给人类一种恐惧和迷恋混合的体验——一堆我们意想不到的物品,仿佛有自己的意识一般,成群结队出现在它们似乎最不可能属于的地方,形成了一种介于自然与人造、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04 风里的塑料袋
Arch McLeish
来自伦敦、居住在纽约的英国摄影师兼设计师Arch McLeish,在社交媒体上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那张“风中的笑脸塑料袋”,你很容易就能从中分辨出他的标志性风格:干净、空旷、轻盈,有时候还带着一点微妙的忧郁。
©️ Arch McLeish
Arch McLeish说,自己并没有真正将摄影视为“要做的事情”,它更多只是一个侧面,一种”记录自己实际所做之事的工具“,所以他完全不在乎自己用的设备,使用的第一台相机,甚至简陋到“没有任何设置,只有一个触发器”。
不过,正是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反而给Arch的作品带来了那种独特的气质。通过镜头,他捕捉到了一个总被我们忽略的世界,以及这个平行世界里的所有美好细节:日出和日落时分的天空和云朵,微风吹过无人的城市,一切都是暖色调,没有太多干扰的光线,整个空间似乎都是透明的。
©️ Arch McLeish
在Arch的镜头里,大多的情绪都来自他用形状和阴影塑造的环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现实为基础,同时创造出一种悬浮感。拍摄物也都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甚至一些所谓的“垃圾”或者废品,比如废弃的汽车、路标、交通灯或信号灯,总之,就是任何证明人类痕迹的物品。
©️ Arch McLeish
用一句话来形容Arch的作品,就是“用超现实的元素来呈现一些熟悉但更梦幻的东西”。那些原本随处可见的的街景,经过了镜头的洗礼,仿佛可以直接蒸发到色彩和煦的天幕之下,哪怕是那些风中飞扬的塑料袋,看起来也是如此浪漫而孤独。
©️ Arch McLeish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伦敦人,Arch在谈到自己把日常变成梦幻的“魔法”的时候,还打趣地谈起了天气,“只有好天气能给我动力,在经历了无数次寒潮封锁和大冷天之后,我需要阳光和旅行,才有精神继续工作。”
05 飘飞的衣角
May Parlar
通过捕捉白色衣物在天空中漂浮的样子,概念艺术家May Parlar同样呈现出了风的颜色。
这些创作始于2017年她在一块盐田之上的突发奇想,“假如衣服也有生命会怎么样?”艺术家还顺带构思出了它们的心理活动,比如,“一群正在成群结队出门玩耍的衣服”“一对找到彼此之后面对面跳舞的衣服”等等。
©️ May Parlar
“盐田”系列之后,May又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创作“集体孤独(Collective Solitude)”,这也是她最丰富且持续至今的项目:宽大的白色布料缠绕包裹在人的身体上,每个人的脸都被遮住,TA们之间那或远或近的距离,则暗示了在当代人里极其普遍的孤独和封闭。
©️ May Parlar
May Parlar生于土耳其、成长于纽约、现居柏林,曾在多个国家生活的背景让她有着独特的国际化视角,为了表达出这种当代孤独的全球化,她曾经先后去往柬埔寨、希腊、土耳其、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等等不同国家完成这个项目。
©️ May Parlar
除此之外,你或许也会注意到,May的这些概念作品中的角色,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女性。那是因为同样作为女性,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项目去探讨有关女性身份、时间、生死和哲学等其他宏大的命题,自我、归属感和异化”的概念,则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我的工作涉及不同的媒介,摄影、电影、行为艺术、雕塑、装置和风景艺术……所有这些都合并在一起,就是属于我自己的‘相机’”。
🕙✉️🕙
来聊
你捕到的风是什么颜色的?
撰文/小刘
编辑/T
排版 /艺融
NOWNESS
更多「生活中的艺术」